返回
科技

中国科技消费品牌 面对全球化变局该往哪里走?

2025-05-01 00:0711

【亿邦原创】在全球经济的航线上,风浪从未停歇。当前,关税壁垒高筑、地缘政治紧张,全球化似乎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调整。历史学家马克·莱文森在《全球化的简史》中早已揭示,全球化是一个在技术、人口、商业和政策互动中持续演进的复杂进程,而非单向度的坦途。

与其被短期波动所困,不如探寻新变局下的深层逻辑与前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峰瑞资本近期举办“科技消费品牌的全球化之路”峰会,汇聚了一批走在时代前沿的探索者与实践者。他们共同思考:关税壁垒下,全球化会怎样发展?中国科技消费品牌如何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破浪远航?真正的挑战与机遇何在?AI在这个过程中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穿越周期:产品力与韧性是硬核底牌

峰会上的一个核心共识是:全球化并未按下暂停键,而是在重塑形态。

COROS高驰创始人牛浩田认为,高关税更多是短期市场震荡,对拥有核心技术和多元市场布局的企业影响有限。他强调,中国制造业的深厚积累和强大产业链韧性难以轻易被替代或迅速转移,东南亚的制造业崛起更应视为中国制造的延伸与协同。

这种韧性,既体现在宏观产业,更在于微观的企业战略。

“可能有些朋友,90%的业务都在美国,面临这样的情况会难一点。但如果手里有好产品,能够想清楚接下来的长期对策和短期对策是什么,这件事依旧是可行的。”牛浩田说,“根本上不可替代的是这家公司,是一群人能够很好地研究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把它做出来,且赢得市场认可,这件事不会变,剩下的都是短期波动。反过来说,有些挫折的过程,可以让企业更加专注。”

(峰瑞资本执行董事沈颖对话高驰创始人牛浩田)

对于一些全球化品牌来说,关税影响也并没有想象中的严重。品牌、技术、创新、用户,成为全球化品牌对抗市场波动的底气。

Speediance速境生活创始人刘韬表示,速境的客单价相对较高,有相应的涨价空间。而即便是涨价后,速境有相对的品牌、技术创新优势,具备一定的产品定价权,因此能够保住基本的竞争力。

Aeroband戴乐科技创始人牛亚峰也表示,“如果你的品牌在某个细分领域不可替代,在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

如何获得穿越周期的能力?峰会嘉宾们强调“聚焦”的力量。

牛浩田分享了高驰从ODM及大众手环业务聚焦专业运动手表市场的转型历程。他将初创企业比作“特种兵”,应避开与“集团军”的正面竞争,在巨头未能充分满足的细分市场寻找突破口。

“周期长、潜力大的领域,往往会给小公司带来机会。如果周期不够长,大公司会快速地把这些事情做完;而周期很长,整个业态发展起来,它会有各种各样的生态单元需要构建。”高驰正是凭借在“超长续航”上的深耕,精准切入超马、长距离越野跑等对设备续航要求严苛的用户群体,实现从细分到领先。

亚马逊全球开店大客户拓展及运营高级经理温志杰提到,根据第三方调研数据,高达75%的海外消费者选择中国品牌并非仅因价格,而是看重产品创新、质量与设计等多元价值。

他总结道,从中国走出来的硬件创新企业,主要有三大特点:

1、能够准确地解决用户痛点;

2、创新硬件有相对好的溢价;

3、营销、品牌打法与过去截然不同,呈现矩阵式、多元化的特点。

(亚马逊全球开店大客户拓展及运营高级经理温志杰)

在全球化新阶段,单纯的成本优势已难以为继,技术创新和用户价值驱动的产品力,成为品牌穿越周期、构建壁垒的关键。

AI:赋能而非炫技,重塑产品与服务

AI被寄予驱动科技消费品牌全球化新增长的厚望。然而,与会嘉宾普遍认为,AI应用应务实,避免“为了AI而AI”。

(圆桌论坛:AI如何赋能消费及互联网)

蚂蚁投资陈芃坦言,当前许多消费结合的AI应用智能化水平有限,甚至与大模型关联不大,受限于端侧算力和功耗等硬件瓶颈。

商汤元罗卜科技联合创始人贾凡指出,AI技术仍有边界,简单套用通用模型难以保障用户体验,如何界定AI技术边界,并将其与产品相结合,真正实现产品的功能诉求、价值诉求,仍需要深入思考。

真正的机遇在于将AI视为解决特定场景真实问题的“工具”,提升用户体验或运营效率。

比如,有哈科技创始人芦胜波提出,AI可在宠物领域实现个性化喂养和情感交互升级,还可以让整个企业的运营链条变得更加顺畅;贾凡强调AI催生全新产品品类(如下棋机器人)及工具化应用的潜力。

陈芃则关注AI构建“长期记忆力”和“主动式服务”(AI Agent)的前景。亚马逊云科技初创资深解决方案架构师肖培庆观察到,一些公司利用AI优化内部流程(如招聘、内容生成),并将降本增效转化为“服务”而非直接售卖AI软件,这是一种有效落地方式。

因此,AI时代的竞争核心并非单纯技术掌握,而在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对应用场景的精准选择,以及将AI技术与产品、服务、商业模式有效融合的能力。用户关心的是产品能否带来价值,而非背后的技术是自研还是第三方提供。

行稳致远:品牌、组织与价值观的长跑

在全球化征途中,技术与产品是利器,而品牌、组织与价值观是抵御风险、持续发展的基础。

何谓品牌?峰会嘉宾的讨论指向共识:品牌是企业长期坚持为用户创造独特价值、信守承诺、赢得信任的自然累积,而非短期营销堆砌。

(圆桌论坛:科技消费品牌的全球化发展)

刘韬认为,“价值观是灵魂,产品是肉体,品牌是肉体与灵魂的结合”。凯乐石品牌总监孙娜也强调,“产品就是品牌,产品是什么,品牌就应该是什么”,尤其早期产品力是品牌力主要来源。

价值观的坚守在企业面临逆境时尤为关键。牛浩田回顾高驰在2018-2019年经历现金流危机时,强调“信任”的力量。公司对员工、供应商、股东坦诚相待、言出必行,才在危难时刻获得支持,渡过难关。他认为,创业应超越生意本身,追求做“好企业”——为用户创造独特价值,为员工提供幸福感工作,为股东带来长期回报。

同时,企业的组织能力决定了发展“边界”。刘韬指出,许多消费硬件企业难以突破数亿人民币规模瓶颈,往往受制于创始团队的管理幅度和组织能力迭代速度。随着规模扩大,如何保持产品创新、跨部门协同高效、服务体验不打折,是成长型企业必须解决的课题。

峰瑞资本此次峰会勾勒出一幅中国科技消费品牌在全球化新阶段的航行图景:尽管关税壁垒、供应链调整等挑战犹存,但全球化底层驱动力“技术进步、效率提升、满足人类共同需求”并未改变,中国品牌凭借日益增强的产品创新、成熟供应链及市场洞察正迎来机遇。

这条新全球化之路不再是简单“卖出去”,而是深入目标市场“走进去”,以差异化价值和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构建护城河,聚焦核心能力,打造有韧性、有信任的组织体系。

打赏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