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是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形成的专利成果等待转化实施,另一头是研发能力有限的中小微企业亟需技术创新成果,架起一座可供对接的桥梁或建设一个用于公开交易的平台,将二者连接起来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浙江在全国率先创新施行专利公开实施制度,通过构建高校院所专利转化运用新通道,力破高校院所存量专利多、转化方式单一、产业化机制不畅等难题,提升了高校院所专利转化率。该案例入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三批典型案例。
如今,浙江的创新主体只需要搜索“浙江知识产权在线”网站并点击平台交易、专利实施栏目,便可获悉正在公开的大量相关专利项目名称、专利产品化描述、专利实施费用和期限以及目前该技术的成熟度等,再点击“我有意向”便可进一步咨询和洽谈。
什么是专利公开实施?该制度缘何而来?浙江将专利公开实施定义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公开交易平台进行的专利推广实施行为”。2022年9月,浙江省知识产权领域公布的第一部综合性地方性法规——《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中提出“专利公开实施”制度,明确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所形成的专利成果,自授权公告之日起满三年无正当理由未实施的,应当纳入公开实施清单,并由专利权人合理确定专利公开实施的方式和费用标准。
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顾文海介绍,为确保这项制度有效实施,浙江省知识产权局推动建立四项机制。一是清单公布机制,开发上线全省统一的公开实施信息发布平台,按照“应纳尽纳”原则,发布公开实施清单;二是精准推送机制,开发“专利鹊桥”等数字大脑产品,将公开实施专利精准匹配关联至中小企业;三是多元转化机制,首创定量许可、定向许可、专利申请权转让和许可、“专利+认股权”投资入股等模式,提高实施效能;四是赋权激励机制,支持高校院所采用免费许可、“先用后转”、“入门费+里程碑收益”等创新方式确定收费标准。
为进一步推进专利公开实施落地见效,2023年6月,浙江省知识产权局联合科技、教育、财政、经信等6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专利公开实施的指导意见》。同时,浙江建设了一批专利转化路演基地,举办50余场线下路演活动;建立以产业知识产权联盟为主体的本地化服务体系,推进专利二次开发和“一对多”实施;研发推出“专利转让+质押”“专利实施+保险+信贷”等26款配套金融产品,落地了专利实施失败补偿保险,着力破解制度施行的堵点痛点问题。
专利公开实施制度的有序践行产生了明显效益。截至2024年底,浙江省已有113家高校院所8.1万件专利参与公开实施,5184件次专利得到转化应用,20件“爆款专利”在10家以上企业同时实施。其中,浙江大学“新能源车用电池换热器”等关键专利技术新增专利产品产值超1亿元。此外,专利公开实施制度促使高校和科研机构更加注重专利的高价值创造和转化运用,推动财政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取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顾文海表示,下一步,浙江将按照国务院部署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扎实推进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不断拓展专利公开实施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分类分级管理,持续开展重点推介专利供需对接和转化;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引导高校将专利成果纳入国有资产单列管理,全面破除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相关规定束缚;放大案例实践成果,夯实“技术—专利—产品—产业”的转化路径,通过公开实施制度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产业强链增效提供支撑。(本报记者 王晶)
(编辑:刘珊)
0 条